另外,一如「人口統計資料不看不知道,看了嚇一跳!」一文所分析的
50歲時的元旦同學會,來了100個同學,
55歲時的元旦同學會,來了 91個同學,9個人不見了,
60歲時的元旦同學會,來了 74個同學,又17個人不見了,
65歲時的元旦同學會,來了 44個同學,又30個人不見了;
70歲時的元旦同學會,來了 39個同學,只少了5個人。
50至65歲這15年之間54%的人不見了,到70歲時超過60%的人不見了。
試想這樣的人口結構分配,現在台灣人口的平均壽命怎可能會近80歲?
可見該文的分析結論與現實嚴重不符。
最奇怪的還是那些所謂專家還能言之鑿鑿,固然「如果50至59歲能善加保養,
降低身體機能老化程度,有助避開60至69歲的疾病危險期。」;
但是「如果能渡過65歲的這個關,以後身體狀況便會保持平穩;
人體在70歲之後,身體又將趨於正常,衰老現象趨於平緩。」就不能同意。
而那些專家也無法就其醫學專業知識對這句話提出合理解釋。
下面是一些在網路上蒐集到的有關人口統計方面的圖表,提供給大家參考。
1945年台灣光復時人口為656萬人,1946年底減至610萬人。(有數十萬日人被遣送回去)
光復後有大量人口從大陸來台,到1950年急速激增至756萬人。
1958年增加到1,004萬人,1989年台灣人口超過2,000萬人。
1955-1966年是台灣出生人口數最多的年代。
1976-1982年又是一個嬰兒潮,但自1980年代中期就開始下降。
受平均壽命延長及出生率降低影響,台灣人口結構呈現快速老化的趨勢。
觀察三階段年齡結構可概略瞭解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狀況。
把「看了嚇一跳的人口統計資料」一文所分析的結果與這張圖表相對照比較,
就可知道該文的解讀明顯錯誤。
從這張國民壽命分配圖也能明顯看出「看了嚇一跳的人口統計資料」一文解讀錯誤。
一篇似是而非的文章竟然在網路上廣為流傳轉寄而未被發覺錯誤,實在不解。
故不得不撰文予以更正,希望大家不要被誤導,不要真的被嚇一跳!
【丙班 楊文聖】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0 意見:
張貼留言